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3:28 点击次数:180
一笔力雄健、精魄四射的行书
柳公权,唐代书法家,字诚悬,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)人,出自名门望族河东柳氏。他二十九岁中进士,踏入仕途,官至侍书,历仕七朝,累官太子少师,封河东郡公,世称“柳少师”。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,享年八十八岁,获赠太子太师。柳公权在唐穆宗、敬宗、文宗三朝备受重视,官居侍书,仕途通达。
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,公权答:“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。”穆宗为之改容,悟其笔谏。柳公权曾劝说文宗:“君主之大节,在于用贤良的人才,黜退不正派的佞臣,听取忠言劝诫,分明赏罚。”并劝其远离女色。
图片
柳公权精通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《尚书》《毛诗》《庄子》,讲解时常常写满几篇纸。他通晓音律,却不喜欢听演奏,认为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骄慢情绪。他因快速回答文宗的作诗要求,被称赞:“曹子建七步吟诗,你竟只需三步。”
柳公权的书法艺术成就非凡,不仅总结和创新了楷书书体,自创“柳体”楷书,而且行书与草书各体皆精。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,柳公权声誉日高。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,曾召他到殿前,由军容使(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官)西门季玄捧着砚台,枢密使(权力与宰相相当的最高军事长官)崔巨源拿着笔,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“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”十字;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“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”十一字;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“谓语助者焉哉乎也”八字。
图片
唐宣宗在目睹柳公权的书法技艺后,满心欢喜,随即赐予他锦彩、瓶盘等银器作为奖赏,并让他随意以真书或草书书写谢状。这一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柳公权的行书与草书,如同他的楷书(当时称为真书)一样,享有极高的声誉。
柳公权在书法上的成就,始于对王羲之的学习,随后广泛涉猎近代书法,尤其深受颜真卿的影响。在吸收前人精华的基础上,他融入自己的创新理念,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柳体”,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。他的字体追求均衡与瘦硬之美,借鉴魏碑的锐利与力度,点画流畅而挺拔,结构严谨而有力。正如他所说:“书贵瘦硬方通神”,他的楷书相较于颜体更为均匀瘦硬,因此有“颜筋柳骨”之美誉。米芾曾评价他的书法:“公权如深山道士,修养已成,神气清健,无一点尘俗。”
图片
柳公权所书的碑版众多,当时的社会风气以能求得他的书法为荣,公卿贵族家碑版墓志必重金延请他书写,若未能如愿,则被视为不孝。尽管他的行书作品流传不多,但他在43岁时所书的行书《蒙诏帖》却被誉为“天下第六行书”,并成为中国“十大行书”之一,这无疑证明了他在行书领域的卓越成就。
二《蒙诏帖》赏析
《蒙诏帖》,又名《翰林帖》,是柳公权在长庆元年(公元821年)所创作的行书杰作。此帖被收录在《快雪堂》、《三希堂帖》等著名法帖集中,展现了柳公权行书的雄健与豪宕。
帖中首行“公权蒙”三字,笔力遒劲,气势磅礴,仿佛可见柳公权当年血气方刚、精神焕发的风貌。随后三行,笔势如龙蛇游走,曲折连环,行间字迹大小错落,锋芒毕露,游丝则刚柔相济,气势流畅无阻。后三行虽字形由大转小,随手变格,展现出瘦劲之态,但气脉依旧连贯,豪气直至篇末。
图片
《蒙诏帖》在字形上不拘一格,长短宽窄各异,或断或连,笔墨浓淡轻重层次分明,线条以中锋为主,饱满而圆润。在用笔上,既有王羲之、王献之的“一搨直下”风格,也有颜真卿的“篆籀绞转”技法。
此帖的笔墨运用极具层次感,不同于柳体楷书的刚硬挺拔,行书《蒙诏帖》刚柔并济,骨肉相融,方圆兼备,露藏相间,粗细适中,笔墨控制恰到好处。整篇作品一气呵成,连笔运用巧妙,气势从始至终贯穿全文。柳公权擅长运用长画,某些牵丝甚为粗犷,如“情”“嘱”之间,“察”“属”之间的牵丝均成为实际的笔画,展现了其行书的独特魅力。
从结体的角度来看,《蒙诏帖》展现了柳公权行书的磅礴气势和酣畅淋漓,其意象宏大,如同虎啸龙吟,吞吐天地。与柳体楷书的纵向取势不同,此帖的结体随形变化,依势转化,字迹长短大小不一;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,而是倾斜多姿,险峻有序,不受常规限制,自由奔放,极少受到唐代严谨法度的约束。
《蒙诏帖》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柳公权对线条的巧妙运用,如“守”“翰”“林”“职”“闲”“冷”“情”“嘱”“肯”“响”“察”“感”等字。这些长线条或纵或敛,或蜿蜒如弧,或似飞燕惊掠,却不激烈,而是以淡雅潇洒见长。为了避免长线条的单调与软弱,他在用笔上强调了大幅度的提按顿挫。由于少用点,他特别注重线条的连缀位置,有的延伸拉开距离,有的紧接上字尾端。
图片
再观《蒙诏帖》的章法布局:大小不一、长短适宜、疏密有致、浑然一体。虽然仅有7行27字,但每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远近不同,疏密相间,整体向左倾斜,字与字之间牵丝较多,使得每个字似乎相互关照,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。字间的牵丝均为实连,为作品增添了厚重感,可谓是深得颜真卿“篆籀绞转”笔法的精髓。
《蒙诏帖》起首的“公权蒙”三字,笔势连贯,字形硕大,笔力遒劲,仿佛可以感受到柳公权当年的血气方刚和精神四溢。随后的三行,笔势如龙蛇般灵动,曲折连环,行间字迹大小错落有致,锋芒一出便破空杀纸,游丝则刚柔相济,气势流畅无阻。最后三行,虽然字形由大转小,随手变换风格,展现出瘦劲之态,但气脉依旧连贯,豪气直至篇末。
图片
三柳体行书的笔势特征
柳公权的行书,汲取众家之长,铸就了独树一帜的悬笔之术。其字迹,骨骼清奇,韵味悠长,造诣深邃,堪为唐代书法之瑰宝。观其字,遒劲中透着柔媚,力与美,并驾齐驱,与颜真卿之雄厚,各擅胜场。
在方圆之间,柳公权游刃有余,方者显其稳重,圆者现其流畅,二者相得益彰,妙趣横生。藏露之间,他更是把握得恰到好处,笔画的浓淡变化,既显骨骼之刚毅,又露肌肤之温润。
骨肉相融,是其书法又一特色。骨者,刚健有力,挺拔如松;肉者,丰满柔美,流畅如水。骨肉相生,刚柔并济,形成了柳公权行书独有的艺术魅力。
柳公权行书的独到之处,尤其在于其对势感的精湛营造。书法之道,本就是在冒险与解险之间舞蹈,唯此,字的结构方能臻于完美,字的美感和形态的巧妙方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。此乃书法之真谛。欲达此境界,非但需技法之精湛,更需书法之外的“字外功”。
古人长期以毛笔为工具,对字形结构之把握,对笔法之掌控,皆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。柳公权,作为一代书法巨匠,更是如此。
其行书,笔法多变,中锋与侧锋的转换,精准而灵活,尤其在点画之提按间,节奏感强烈,此乃行书之精髓。行书,不仅是书写的情感流露,更是书者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。柳公权以其行书,将个人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,精准至极。
在章法布局上,他擅长留白,以此营造出跌宕起伏之感,形成疏密有致的视觉冲击。这样的布局,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感受,更使其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董其昌,一代书法大师,其书法造诣深邃,对历代书法艺术均有深刻的研究与独到的领悟。他曾潜心学习柳公权的书法,并对其赞赏有加,甚至认为柳公权的书法较之王羲之,更具趣味。
柳公权的书法,以骨力遒劲、结构严谨、笔画精妙著称。相较于王羲之的行书,柳公权的作品更显硬朗,充满阳刚之气。董其昌在学习柳公权书法之后,感到其作品比王羲之的更具吸引力,这或许源于他的审美偏好,更倾向于柳公权那刚劲有力的风格,认为这种风格更能深刻地表达书法的精神与内涵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柳公权行书合集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柳公权行书合集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